发布日期:2020-06-08 来源:新闻办 作者:龙山院区康复科 唐汪军 编辑:王娟 阅读次数:9066次
法于阴阳,合于术数,春夏养阳,冬病夏治,未病先防
三伏贴来源:冬病夏治起源于《皇帝内经》中“春夏养阳”理论,从明清时候已经成型,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,根据《素问 四起调神论》中“春夏养阳”,《素问 六节脏象论》中“长夏胜冬”的克制关系发展而来的中医养生治病指导思想。清代《张氏医通》记载“白芥子发”的疗法,又名“天灸”。医家张璐记载道:诸气门下喘,冷哮灸肺俞,膏肓,天突有未有不应,夏月三伏涂法往往获效,涂后麻冒疼痛,切勿便去,候三柱香足,方可去之,十日后涂一次,如此三次病根去矣!
冬病夏治原理:冬为阴,夏为阳,冬病是指某些好发于冬季,在冬季易加重的虚寒性疾病,由于机体素来阳气不足,又值冬季外界气候阴盛阳衰,以至正气不能祛邪于外或重感阴寒之邪,造成一些慢性疾病反复发作或加重。夏治是指在夏季三伏时令自热界和机体阳气最旺盛时,通过温补阳气,散寒祛邪,活血通络等治疗措施,一方面能增强机体抵抗病邪能力,另一方面又有助于祛除阴寒之病邪,从而达到治疗或防止冬季已发生或加重的疾病的目的。
适应症:呼吸系统疾病:易感冒,过敏性鼻炎,慢性鼻炎,哮喘,慢性咳嗽,慢性支气管炎,慢阻肺等。
消化系统疾病:虚寒性胃痛,慢性胃肠炎,腹泻,消化不良,厌食等。
骨关节疾病:颈椎病,肩周炎,腰痛,风湿病,类风湿性关节炎,退行性骨关节病变等。
妇产科疾病:月经不调,痛经,产后头痛,坐月伤风等。
小儿疾病:体虚易感冒,哮喘,支气管炎,消化不良,厌食,遗尿,生长发育迟缓等。
调理免疫,阳虚,气虚体质,亚健康等。
治疗时间:第一次治疗:6月21号(夏至)
第二次治疗:7月16号 (初伏)
第三次治疗:7月26号(中伏)
第四次治疗:8月5号(中伏加强)
第五次治疗:8月15号(末伏)
可以提前预约交费
治疗地点: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龙山院区康复科 2号楼7楼,科室固定电话:0556-5865535,王嫦娥:13855668656,毕慧:18756250909,唐汪军:13721082146。
注意事项:1贴敷时间成人不超过6小时,儿童及过敏者应酌减。如果患者属体质敏感者,或既往用药曾出现起泡等反应,应缩短贴敷时间至2小时左右(成人),或在有感觉后及时取下药物。
2药物贴敷后,多数患者会出现麻木,温,热,痒,针刺,疼痛等感觉,也有部分患者无明显感觉,这些均属于药物吸收的正常反应。如果感觉特别强烈,达到难以忍受的程度,请及时取下药物,用清水冲洗局部。切不要搓,抓,也不用洗浴用品及其他止痒药品,防止对局部皮肤进一步刺激。
3贴敷期间,应减少运动,避免出汗,尽量避免电扇,空调直吹,以利于药物吸收;注意防止药膏污损衣物;应尽量避免食用寒凉,过咸等可能减弱药效的食物;应尽量避免烟酒,海味及辛辣,牛羊肉等食物,以免出现发泡现象。
4如背部有红、肿、刺、痒等症状,或背部贴药处出现针尖至小米大小的水泡,属于药物贴敷后正常反应,患者仅需保持背部干燥即可,或局部涂抹哈西奈德乳膏止痒,防止渗出;如果水泡较大或有少量渗出,可用消毒过的针刺破水泡,用消毒棉球吸干水泡中的渗出液,再用紫药水涂抹局部;如果渗液较多,可用黄连素溶液冷敷患处,待渗液较少后再用紫药水涂抹局部;如果水泡体积较大或水泡中有脓性分泌物,或出现皮肤破溃,露出皮下组织,出血等现象,应即使就诊。
5需要提醒一点的是,中医敷贴也不是万能的,它只是疾病治疗的一种手段,不能完全代替其他治疗,因此原本在服药的慢性患者在进行中医敷贴期间也不要盲目减药,停药。另外冬病夏治三伏贴是防止冬天易发疾病,在夏季症状不明显,或者根本没有症状,所以治疗后的效果要等到冬季才能显现。